|
姓名
|
高宣扬
|
职称
|
教授
|
联系方式
|
khasaenyang@126.com
|
研究专长
|
当代法国哲学、德国哲学史、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
|
开设课程
|
1《当代西方人文艺术思潮》,上海交通大学精品通识课;2《法哲学》,博硕士研究生课程;3《西方哲学专题》,博硕士研究生课程。
|
|
高宣扬,男,浙江杭州人,1940年生于老挝,印尼华侨。2010年7月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。高宣扬被聘任为国务院外国专家局“海外名师”,哲学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精通英、法、德、俄及印尼文,近30多年在法国、德国、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、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,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。
学术专著:
1《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》,第二版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北京,2016
2《福柯的生存美学》第二版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北京,2015
3《流行文化社会学》第二版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北京,2015
4《毕加索与当代艺术》,人民出版社,北京,2014
5《后现代:思想与艺术的悖论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北京,2013
6《对话》(Le Dialogue),与程抱一院士合著,北京大学出版社,北京,2011
7《德国哲学概观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北京,2011
8《当代政治哲学》,两卷本,人民出版社,北京,2010
9《德国哲学通史》,三卷本,同济大学出版社,上海,2007
10《萨特的密码》,同济大学出版社,上海,2007
11《当代法国哲学导论》,上下两卷,同济大学出版社,上海,2005
12《布迪厄的社会理论》,同济大学出版社,上海,2005
13《利科的反思诠释学》,同济大学出版社,上海,2005
14《存在主义》,繁体第一版,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,香港/台北,1993
15《结构主义》,繁体第一版,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,香港/台北,1989
16《弗洛伊德主义》,繁体第一版,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,香港/台北,1992
17《新马克思主义导引》,繁体第一版,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,香港/台北,1991
18《实用主义及语用论》,繁体第一版,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,香港/台北,1990
19《哈伯马斯论》,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,香港/台北,1995
20《德国哲学的发展》,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,香港/台北,1992
21《哲学人类学》,香港三联书店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,香港/台北,1989
22《解释学简论》,香港三联书店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,香港/台北,1989
23《罗素传》,北京作家出版社、香港三联书店、南粤出版社、台北万象出版社先后分别出版
24《毕卡索传》,北京作家出版社、香港三联书店、南粤出版社、台北万象出版社先后分别出版
20、 25《弗洛伊德传》,北京作家出版社、香港三联书店、南粤出版社、台北万象出版社先后分别出版
21、 26 《沙特传》,北京作家出版社、香港三联书店、南粤出版社、台北万象出版社先后分别出版
27《论后现代艺术的不确定性》,唐山出版社,台北,1999
28《利科的解释学》,香港三联书店与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,香港/台北,1992
29《布尔迪厄》,扬智出版社,台北,2002
30《流行文化社会学》,繁体第一版,扬智出版社,台北,2001
31《当代社会理论》,上下两卷,五南出版社,台北,1999
32《后现代论》,繁体第一版,五南出版社,台北,2000
33《鲁曼社会系统理论》,繁体第一版,五南出版社出版,1999
34《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》,繁体第一版,精装本,五南出版社,台北,2001
35《傅柯的生存美学》,繁体第一版,五南出版社出版,台北,2003
36《罗素哲学概论》,繁体第一版,天地图书公司,香港,1983
博士论文:
学术论文:
中文论文
2006年以来发表论文:
法语论文
1.Le concept marxiste de pratique et son destin dans la vie philosophique chinoise. In Georges Labica, Ed.Etudier Marx. Paris: Editions CNRS.1985.
2.Le concept de materialisme de Horkheimer. In Georges Labica, Ed.De Marx au Marxisme. Paris: Editions CNRS. 1986.
3.Quelques aspect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. In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. Paris: Editions Osiris. 1985.
4.Principales tendance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. In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. Paris: Editions Osiris.
5.Feng Youlan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6.Fengding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7.Hushi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8.Tansitong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9.Liangqichao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10.Yangxianzhen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11.Liangshumin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12.Kangyouwei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13.Zhangdongxun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14.Xiongshili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15.Wangruoshui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16.Sunzhongshan. In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 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.
论文题目
|
期刊或论文集
|
发表时间
|
福柯的生存美学
|
武汉大学《珞珈讲坛》(第1辑)
|
2006年1月
|
当代社会理论研究的社会文化基础
|
中国农业大学《乡土社会通报》第一期
|
2006年3月
|
福柯:一个令人无从捉摸的人物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6年7月6日
|
当代西方哲学的基本论题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6年9月7日
|
列维纳斯:力挽道德狂澜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6年9月14日
|
法国现象学运动的新转折(上)
|
《同济大学学报》,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
|
2006年10月
|
当代西方人文思潮的变化与特点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6年10月
|
流行思潮:埃尔朗根学派及其建构主义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6年11月
|
当代法国哲学关于人性的四次论战
|
《学术月刊》,为《新华文摘》转载
|
2006年11月
|
利科的现象学的反思诠释学
|
上海大学《诗与思》
|
2007年1月
|
法国现象学运动的新转折(下)
|
《同济大学学报》,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
|
2007年1月
|
论当代法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历史特征
|
《北京大学学报》
|
2007年3月
|
保尔·络朗琛:领军埃尔朗根学派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7年3月
|
波德里亚:消费文化的克星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7年4月
|
巴黎城郊骚乱的社会学诠释
|
《社会学家茶座》
|
2007年4月
|
当代法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历史特征
|
《北京大学学报》
|
2007年5月
|
列维纳斯现象学的伦理学转向
|
《中国哲学年鉴》
|
2007年6月
|
论福柯对历史的解构
|
四川大学《“历史、理性与正义”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》
|
2007年6月
|
论后现代艺术的“不确定性”
|
《清华美术》
|
2007年7月
|
鲁曼:当代社会系统理论的设计师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7年7月
|
列维·施特劳斯:结构主义掌门人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7年9月
|
简论法国的黑格尔研究——纪念黑格尔《精神现象学》出版200年及依波利特诞辰100周年
|
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
|
2007年9月
|
《精神现象学》在法国
|
《江苏社会科学》
|
2007年9月
|
论福柯对国家理性的批判
|
《求是学刊》
|
2007年11月
|
论列维纳斯重建伦理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
|
上海人民出版社:《人文教育 文明·价值·传统》
|
2007年11月
|
法国道德问题调查报告
|
《国际道德教育调查研究》(冯俊主持教育部研究项目)
|
2007年
|
J.鲍德里亚及其消费文化批判理论
|
《国外社会科学前沿(2007)》(第11辑)
|
2008年1月
|
西蒙·德·波伏娃:使法国文化散发出女性智慧的芳香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8年2月
|
梅洛·庞蒂:“学会重新观看世界”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8年4月
|
重新评价柏格森及其对当代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——《创造的进化》发表100周年纪念
|
《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——纪念“芜湖会议”暨“两学会”成立30周年论文集》
|
2008年4月
|
论布尔迪厄的“生存心态”概念
|
《云南大学学报》
|
2008年5月
|
马克思·舍勒:不遗余力地探究人的奥秘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8年6月
|
柏格森对21世纪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
|
《中国哲学年鉴》
|
2008年6月
|
身体:生命奥秘的真正根源
|
香港《明报月刊》
|
2008年10月
|
发扬当代大学教育的哲学精神
|
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
|
2008年11月
|
当代西方人文思潮的理论转换
|
《中国社会科学辑刊》
|
2008年12月
|
神话思维是人类文化的原初基础
|
香港《明报月刊》
|
2008年12月
|
评罗马教皇的改革及教会的未来
|
香港《明报月刊》
|
2009年1月
|
人与神的沟通是否可能?
|
香港《明报月刊》
|
2009年4月
|
克里斯蒂娃:当代女性主义的典范
|
《作家》
|
2009年4月
|
论克里斯蒂娃的新女性主义
|
《同济大学学报》
|
2009年5月
|
西蒙·德波娃百年诞辰纪念:法国学术界重评德波娃
|
《中国哲学年鉴》
|
2009年6月
|
以自然和文化双重视野面对瘟疫
|
香港《明报月刊》
|
2009年6月
|
许江作品的艺术现象学分析: 面向存在的画与思
|
《江苏艺术百家》
|
2009年9月
|
向多学科和多元化迈进
|
《社会科学报》
|
2009年9月
|
后现代主义:思想与艺术(系列专稿9篇)
|
鲁迅美术学院《美苑》
|
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
|
德法诗学传统对当代诗学研究的启示
|
《“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”论文集》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发言稿
|
2010年1月
|
列维-施特劳斯及其结构主义
|
《作家》
|
2010年1月
|
什么是当代:从福柯回溯到波德莱尔
|
鲁迅美术学院《美苑》
|
2010年2月
|
当代图像的游戏性质
|
《艺术时代》
|
2010年3月
|
论消费文化与权力的交错关系
|
中共中央编译局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》,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
|
2010年4月
|
列维-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思想
|
《中国哲学年鉴》
|
2010年5月
|
论布尔迪厄美学的核心概念“生存心态”的特殊性质
|
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》
|
2010年12月
|
梅洛-庞蒂的生命现象学
|
原载《同济大学学报》,转载于《中国社科科学文摘》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期刊
|
2010年12月
|
马克思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的历史维度
|
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》,为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转载
|
2011年1月
|
论米歇·昂利的生命现象学
|
《北京大学学报》,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
|
2011年3月
|
罗兰·巴特的文化符号论的重要意义—纪念罗兰·巴特诞辰95周年和逝世30周年
|
《中国哲学年鉴》
|
2011年6月
|
论21世纪的新人文
|
《社会科学家》
|
2011年9月
|
卢梭与马克思:政治的生命现象学探索者
|
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》
|
2012年2月
|
西方现代性的悖论与危机
|
人民日报《学术前沿》
|
2012年第6期
|
卢梭:政治生命现象学的探索者
|
《文汇报》
|
2012年6月
|
文化回归自然之路
|
《学术月刊》
|
2012年第11期
|
卢梭:浪漫主义的先驱
|
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
|
2012年第5期
|
论莫兰复杂性思想之“道”
|
《跨文化对话》
|
2012年29辑
|
论巴迪欧的“事件哲学”
|
新疆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
|
2014年第4期
|
法德哲学交流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
|
深圳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
|
2014年第6期
|
论萨德伯爵反启蒙的自然观
|
云南大学学报
|
2014年第2期
|
诠释创新中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的张力
|
深圳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
|
2015年第2期
|
全球化的矛盾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可能性
|
马克思主义与现实
|
2015年4月
|
论当代法国社会哲学基本范畴的转换及其意义
|
社会科学家
|
2015年9月
|
29《布尔迪厄》,扬智出版社,台北,2002
|
荣誉与奖励:
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(三等奖)
科研项目:
承接的国内外科研项目:
(一)国家社会基金一般研究项目:“当代法国社会哲学研究的创新精神及其现实意义”,2008-2011。
(二)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:“论法国的现象学运动”,2007-2010。
(三)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:“论马克思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”,2007-2009。
(四)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:“后现代:思想与艺术的悖论”,2010-2011。
(五)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:“欧洲生命哲学的新发展”,2014-2019.
(六)已完成的海外
科研项目:
(1)1983-1985年,受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院长德里达的委托,主持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中国哲学研讨会,负责进行研究项目“当代中国哲学的基本状况”,其成果发表于《国际哲学研究院院刊》1985年号(Quelques aspect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,In 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. Paris: Editions Osiris. 1985)和1986年号(Principales tendance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. In 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. Paris: Editions Osiris)。
(2)1985-1995年间,兼任巴黎第十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期间,在巴黎第十大学第一副校长乔治·拉毕卡教授(Georges Labica, 1930-2009)所领导的“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政治哲学研究所”担任研究员,参加和承接由拉毕卡教授主要负责的“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”研究项目,其中的一部研究分成果,先后发表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出版社(Editions CNRS)出版的《研究马克思》(Etudier Marx, Paris, CNRS, 1985)、《从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》(De Marx au marxisme, Paris, CNRS, 1986)及《当代马克思》(Actuel Marx, Paris, PUF, 1996)上。
(3)参加由巴黎第四大学东方艺术史专业尼格尔教授(Vandier-Nicolas Nicole)负责领导的《中国哲学与艺术思想的研究计划》(1983-1989),其成果发表在法兰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哲学大百科全书》(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.Paris: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. 1996)第三卷和第四卷。
(4)参加由法兰西学院布迪厄(Pierre Bourdieu, 1930-2002)教授主持的“欧洲社会学研究中心”所组织的“巴黎郊区青少年的社会问题”的社会调查研究工作(1989-2003)。
(5)1989年后,受聘于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期间,承接和进行由台湾“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”批准资助的研究项目“法国社会人类学研究”,1990-1993。 译著: 安东·科赫:《真理时间与自由》,陈勇、梁亦斌译,人民出版社。